越努力,越苦命─你還在用學生思維看待職場嗎?
畢業了,就別在用學生思維來考慮職場上的事情了,不然只會被PUA到懷疑人生。
這幾年我做職涯諮詢經常會遇到一個狀況,而且是越優秀的好學生容易出現的狀況
就是用校園裡的遊戲規則去套職場,結果下場就是越努力越被欺壓,明明條件很好,但卻被無良的老闆HR主管打壓到懷疑人生。
在學生時代,我們習慣關注被扣分的地方,總想著「下次別再犯錯」。師長指出的缺點,通常是為了我們好,幫助我們提升,出發點是利他的。然而,進入職場後,這種心態可能成為一種隱形枷鎖,甚至被利用,讓人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。
學生思維:扣分焦慮,補短心態
- 學生時期,師長希望我們「全面進步」,強調補齊短板,這是一種基於「成長」的善意。
- 我們習慣於認真檢討每個錯誤,期待下一次不再失分,這樣能在分數上逐步接近完美。
但到了職場,這種習慣就不完全適用了。
社會思維:分辨真誠建議 vs. 職場PUA
- 在職場中,指責你的短板,有時並非出於善意,而是打壓手段。
- 有些資方或主管透過反覆強調你的不足,讓你懷疑自己,試圖壓低你的自信心和價值感,以便控制或剝削。
- 這是一種職場PUA(Pick-up Artist),目的是讓你「持續補短」,在消耗和內耗中失去對核心優勢的專注力。
如何分辨真誠建議和PUA?
- 看出發點
- 真誠建議:指出問題的同時,提供解決方案或資源,幫助你進步。
- PUA打壓:只強調你的錯誤,卻不給任何實際幫助,反覆提醒你的「不足」。
- 看頻率與重點
- 真誠建議:會關注你「做得好」的部分,指出不足是為了讓你更全面。
- PUA打壓:幾乎只盯著你的短處,即使你表現良好,也會找到批評的角度。
- 看結果與情緒反應
- 真誠建議:聽完後會有一種「我知道怎麼改進,對未來有信心」的感覺。
- PUA打壓:會讓你感到「是不是我真的不行」「怎麼做都不對」,陷入持續的自我懷疑。
揚長避短,打造不可取代的強項
職場不計分,只看成果。
與其花大量時間在不擅長的事物上掙扎,不如把精力集中在優勢領域,讓強項成為你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的武器。
- 接受短板,專注亮點 – 允許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完美,把時間投入擅長的領域,讓你的強項成為標誌性的「個人品牌」。
- 尋求互補資源 – 學會團隊合作,找到能補足你短處的夥伴,打造互補的工作模式,而非孤軍奮戰。
- 強化成果導向思維 – 上司看重的是「問題能否解決」,而非「細節是否完美」。
-
你懷疑自己是不是被職場PUA了?不知道的話,來找我
👉 https://lin.ee/75Tx3Sp 加入後,留言告訴我【職場PUA】